環保葬沒那麼浪漫,但卻很實在
隨著時代的變遷,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環保葬禮,例如作家瓊瑤與藝人小鬼選擇花葬,「三金影帝」吳朋奉選擇了樹葬,這種立碑、不造墳、不晉塔,減少對土地的佔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
封釘是道教或佛教喪禮儀式的一個環節,又稱「封棺釘」、「封棺」、「安釘」。
在僧道的指引下,死者親屬或門閥、顯貴,用斧(或槌)作勢以鐵釘封住棺木,僧道會念誦吉祥話,希望為喪家帶來福分,口訣、儀式各家大同小異。
在閩南、臺灣,負責封釘的死者親屬,稱為「封釘官」,舊日社會父喪,須請伯叔父來為喪禮見證,確認子孫皆能遵照古禮為父親辦理喪事;母喪由舅舅主持封釘儀式,亦可請無親戚關係的「達官顯要」(如民意代表、政府官員)作「封釘官」,象徵榮耀。
人命關天,古人並無法醫驗屍或醫院開立死亡証明書,故在埋葬之前,必須請死者兄弟或堂兄弟親自來觀看遺體,是否有怪異傷痕或者骨瘦如柴,藉此驗明死因,以確保家中姊妹嫁出去,不是遭夫家凌虐致死。
如果喪家草草了事,未通知親友瞻仰遺體,則容易被誤會為忤逆、虐死,故在棺木釘上鐵釘之前,喪家必定請來死者兄弟堂兄弟來觀看。演變到最後,即成為「封釘」。
臺灣習俗負責封釘的死者親屬,一般多由死者兄弟或堂兄弟封釘,但也是有晚輩封釘的作法,但需站在矮凳或箱子上(亦可單腳踩著,如果是子侄輩就站在一層矮凳,若為孫輩就站在兩層矮凳),號稱「加高」;亦可請無親戚關係的「達官顯要」(如民意代表、政府官員)作「封釘官」,象徵榮耀,不必站在板凳上。
但其實於情於理,亡者的兄弟或是姊妹,對他/她的關心是不分軒輊的,家屬也可以依照下列方式擇一辦理:
1.不分男女,由與亡者同輩份親屬主持。
2.子女協商。
資料參考來源 內政部 (民105年)《平等自主 慎終追遠-現代國民喪禮》
我國傳統喪葬禮俗傳承儒家精神,但因為傳承時間久遠,許多儀式已失去原有社會情境脈絡中的功能,有鑑於此,內政部於民國99年成立「喪葬禮俗研究改進專案小組」召集多方產學專家與會討論,提出傳統喪葬禮俗順應社會變遷的建議作法,與時俱進讓喪禮不再只是墨守成規徒具儀式。
以上即是「封釘」的介紹,晶品人文葬服務提供沒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亡者,不必逆拘泥於傳統告別儀式,自己定義對親人的思念與愛,讓悼念不受限形式,每一場人文葬告別式都是獨一無二,精心為亡者量身訂製的告別追思會,晶品的「生命追思規劃師」將協助家屬安排想要的內容。
適合對象對詮釋生命故事有自己的想法,想用對逝者最具象徵意義的形式作為紀念進行的親屬。想瞭解更多家族追思、人文追思介紹,或是有任何禮儀相關問題,例如接體、禮儀服務、進塔、遷葬、帶看靈骨塔與墓園等等,都歡迎聯絡晶品禮儀:0800-600-038,將有專人替您服務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環保葬禮,例如作家瓊瑤與藝人小鬼選擇花葬,「三金影帝」吳朋奉選擇了樹葬,這種立碑、不造墳、不晉塔,減少對土地的佔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
我們在協助家屬整理遺物時看見了一封信,是一位母親在思考晚年生活時,寫給她兩個兒子的感人信件。信中充滿了對孩子的叮囑與深情,母親坦誠面對自己將來老去、甚至失智的可能性…
失去親人、朋友或寵物,是令人難以承受的痛苦,尤其突如其來的離別更顯沉重。專家建議,面對悲傷時,允許自己感受失落,為情感建立空間,理解悲傷是人生的一部分,並相信時間能帶來療癒。